互联网改变生活,也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。在网吧通宵刷夜打游戏,甚至成了部分未成年人的“标配”,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。日前,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(送审稿)》对外公布,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值得关注的是,针对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关键问题,做出明确规定。

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:00至8: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

送审稿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进行身份注册、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络沉迷的责任。

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,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,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:00至8: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。

在急剧增加的网民中 青少年成为主要群体之一

网络游戏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案例层出不穷,以及假借“矫治网络沉迷”名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也时有发生。如此严格的设置网络“宵禁”是否可行?能否得到监督落实?

央视评论

网络游戏一向是未成年人的最爱,也常在不经意间损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。有数据显示,熬夜打网游的未成年人群体数量庞大,更有七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网络而起。国家网信办建立网络游戏的“黑窗期”,能否保护我们身边的孩子呢?

卡住关键时间 保护未成年人

众所周知,网络游戏的高峰时间是晚上。一方面,夜幕降临后网络传输速度更快,会让游戏者感觉更尽兴。另一方面,沉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,白天往往有课业负担,缺乏连贯的整块时间,因此废寝忘食、通宵达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,往往快感更强烈。然而,每日0:00到上午8:00是人体机能调整的重要时间,通宵达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,往往极大地损害了游戏者的身心健康,更影响了次日的学习和课业。国家网信办起草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(送审稿),就是要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,加强对网络游戏提供商的管理。

采用“黑窗期”的做法,在很多国家都有成熟的先例。例如,德国的《青少年媒体保护州际协议》就做出规定,包括色情、暴力等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供应商,必须限制相关内容的传播时间,通常为晚上22点或23点到次日早上6点。这一做法极大地保护了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。足见,卡住关键时间,就能发挥关键作用。

美国:未成年人主要在学校和图书馆上网

英国:游戏内容细分八个级别 专业机构打击暴力网游

澳大利亚:年龄分级非常清楚 违者最高罚14000澳元

日本:特别规定保护青少年 第三方机构监视不良信息

德国:使用青少年保护软件,限制夜间时间,必须实名验证

当然,网络游戏提供商或许感觉“很受伤”。但此次,国家网信办以立法形式起草《条例》,对于各个游戏提供商或平台一碗水端平,从源头上避免了未成年玩家无节制地通宵打网游现象。

关键角色和关键环节同样不容忽视

行百里路半九十!卡住了关键时间,不会一劳永逸,更不会让未成年人从网络游戏的桌边走开。要想取得这场“保护孩子”战役的胜利,还需在“关键角色”和“关键地点”上下功夫。这其中,第一个“关键角色”非孩子的监护人莫属。众所周知,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。假若父母对于孩子沉溺于游戏置若罔闻,那任凭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,也是徒劳。因此,唤醒父母的责任,才能守好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道关口。

与此同时,网络游戏提供商和网吧经营者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努力中,同样扮演者关键角色,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国家网信办的规定,针对未成年人做出。假若未成年人以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登记,同样可以越过限制。因此,网络游戏提供商和网吧经营者等关键角色,需要各负其责,各归其位,加入这场保护未成年人的战役。

当然,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游戏侵害的这场战役,还有很多“关键环节”需要攻克。例如,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能否早日出台,学校和家庭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,对于违规的网络游戏商、网吧和商家,如何加大处罚力度,这些都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智慧。

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,关涉每一个家庭,更关涉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命运。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游戏的侵害,是全社会的责任。从这个意义而言,国家网信办起草《条例》,只是拯救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游戏困扰的第一步。前路漫漫,任重而道远!

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林止